香港珠海學院建校75周年暨中國文學系系慶活動 「中國文化系列講座」(六)

11-23,2022

馬木池博士講解怎樣還原歷史真相

11月12日早上,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於校内陳濟棠演講廳舉行慶祝建校75周年暨中國文學系系慶活動「中國文化系列講座」第六講《華南田野上的景觀》,由該學系助理教授馬木池博士主講。

馬博士指出歷史學者的責任是還原歷史真相,並以多段歷史史料作為例子,向出席者講解歷史學者該抱有怎樣的研究精神。

夏思義博士的著作:《被遺忘的六日戰爭: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》,指過去官員記述1899年鄉民抗英的戰事只維持了六日,傷亡甚微,但夏思義並不認同。他指出《錦田鄧氏師儉堂族譜》中錦田友鄰堂內英雄祠供奉的是抗英烈士,又據屏山父老鄧聖時的說法,指屏山「達德公所」慰寂祠是用作供奉抗英烈士之用。夏思義又指十八鄉保留一份1899年抗英死難者名單,鄉民把抗英烈士的名字刻記在牌位上,供奉在大樹下天后廟的英勇祠。只此三例死亡人數已達五百之眾。因此夏思義認為當年抗英之戰死傷慘烈,並非如官方所言傷亡輕微。

馬博士認為事實恐非如此,並逐一解説。馬博士指錦田鄧氏早年常與鄰村發生械鬥,鄉民把械鬥死者奉祀於英雄祠,而錦田鄉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中,準備「英雄衣」的儀式足以證明錦田友鄰堂內的英雄祠並非只為供奉抗英烈士而設。屏山「達德公所」的設立,是因八鄉與錦田經年械鬥,因而與屏山鄧氏、上水廖氏結盟,成立「達德公所」共同抵抗敵人,因此「達德公所」的慰寂祠供奉的也不是抗英烈士。此外,大樹下天后廟旁的英勇祠建於咸豐元年(1856年),早於英人租界新界,其内供奉的先人,包括乾隆年間與錦田械鬥的先烈,每年秋分十八鄕鄉眾都會到英勇祠拜祭。由以上種種證據可見,夏思義的看法似有商榷之處。

馬博士關注到民間建構歷史記憶的問題,鄉民因應香港主權回歸的問題有意識地遺忘「械鬥英雄」,並強調「抗英烈士」之說。夏思義引用此類民間的訪談,論證二十世紀初殖民政府隱瞞接收新界的戰況,而鄉民又借用歷史權威學者之說,反證「民間言説」的可信,因而創造出「神話式」的歷史記憶。

馬博士向聽眾強調,歷史學者不能輕信田野訪談的資料,必須結合文獻與檔案考證,才能還原歷史真相。

演講結束後,馬博士與現場師生及學者積極互動,反應熱烈,並拍攝合照以存紀念。

為慶祝珠海學院75周年校慶暨中國文學系系慶,中國文學系特舉辦「中國文化系列講座」,邀請多位著名學者、文壇翹楚擔任講座嘉賓,從不同角度講解中國文學精要、歷史文化傳統,與聽眾分享研究成果,傳承中國文化精粹。

專題專欄
查看更多
Copyright © Hong Kong Chu Hai College. All rights reserved. |地址: 香港新界屯門青山公路青山灣段80號 |電話: (852) 2972 7200 |傳真: (852) 2972 7367 |電郵: info@chuhai.edu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