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5日早上,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於陳濟棠演講廳舉行慶祝建校75周年暨中國文學系系慶活動「中國文化系列講座」第二講《「天地君親師」信仰在南洋》。講座由香港特别行政區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、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游子安博士主講。
「天地君親師」的概念早於戰國形成,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徵符號。自明代以來,深受士庶尊崇,並在民間廣為流行,惜經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及現代的新文化運動等,使近現代社會失去傳統的精神信仰。然而,「禮失求諸野」,星、馬、越南等地南洋華人仍積極保存,使這種文化傳統得以繼承及發展。
講者游子安博士的研究結合文獻考據及田野考察,以香港為採訪起點,再沿流溯源,自廣東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泰國等地,到各處的廟宇、會館、善堂、齋堂等作實地考察及研究。游博士於講座向聽眾分享多年來的研究經歷與成果,講解中國傳統精神信仰的特色與發展,並指出瞭解「天地君親師」的來源和作用,能助大眾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粹。
講座結束後,游博士特意向聽眾送出多本歷史研究著作,包括由蕭國健教授、游子安博士合編的《鑪峰古今》、由游子安博士、危丁明博士合著的《烽火慈航:戰亂期間香港道堂善業1930-1940年代》等,以推動更多朋友探索華南歷史文化的興趣。聽眾反應熱烈,場面氣氛熱鬧。
為慶祝珠海學院75周年校慶暨中國文學系系慶,中國文學系特舉辦「中國文化系列講座」,邀請多位著名學者、文壇翹楚擔任講座嘉賓,從不同角度講解中國文學精要、歷史文化傳統,與聽眾分享研究成果,承傳中國文化精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