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5日,香港珠海學院舉辦「黃廷方·信和大師講堂」系列講座,特邀嚴迅奇博士以《文化重結》為主題,通過介紹自身作品,分享他的建築理念,並探討設計如何促進文化的延續與創新。
嚴迅奇博士不僅是香港珠海學院校園的建築師,更是當代建築設計領域的重要人物。自1980年代創立建築事務所以來,他一直引領着香港與內地行業的發展,作品展現出對文化的敏銳觸覺、對環境的深刻理解。他的設計構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,成為當代香港乃至全球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嚴博士在香港土生土長,並在港大研習建築。自1983年贏得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國際設計競賽一等獎後(雖然沒有建成),他的作品便於香港及海外建築大獎中屢獲殊榮,獎項包括世界建築節大獎、國際空間設計獎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、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、芝加哥雅典娜建築獎、德國設計委員會標誌性獎、城市土地學會全球卓越獎、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國際獎、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、香港測量師學會獎、MIPIM亞洲大獎、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環保建築大獎等。他的設計亦獲亞洲及國際期刊廣泛報道,並四次受邀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展出。
學院署理校長張珍女士 (右) 頒發感謝狀予嚴迅奇博士。
建築結合當地文化成為「重結」文化的針線
在「文化重結」的講題下,嚴博士把演講劃成「遺產」(Heritage)、「空間性」 (Spatiality)、「社區」(Community)、「密度」 (Density)、「連通性」 (Connectivity)和「多樣性」 (Diversity) 六個小篇章。他以自身建築作品為案例,解說建築並非單純的物質載體,而是跨越時空、文化承傳的媒介。在每一篇章中,他先以相關的建築理論、項目的地域條件解釋相應的標題,並詳細描述了他在不同文化項目中的創作靈感。他以東九龍文化中心、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及西九龍文化區參賽項目,解說政府設施如何在高密度的環境下產生連通社區的作用,從而建立地區文化,使項目不僅惠及建築物的使用者,同時亦使公共空間的持份者得益。
在香港珠海學院項目中,嚴博士利用緊密的空間在校內創造微型的互動社區,以密度營造和諧氣氛及學院文化。此外,他設計的博物館系列,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、廣東省博物館、深圳iADC 設計博物館、雲南省博物館等,均體現空間性和文化遺產的特質,突破一般博物館的黑盒子既有形象,增添了傳統中國建築空間的佈局、比例和視覺原素,並以現代的材料建造,使之成為文化和材質的承傳者。
嚴博士更走出亞洲,在柏林文化節中的竹亭和意大利特倫蒂諾山谷露天博物館Arte Sella,展示香港和中國的傳統建造技藝如何成為文化符號及承傳的媒介。嚴博士的建築語言,始終在「限制」與「共生」之間尋找辯證平衡,最終指向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,使建築物滿足功能和地域需求的同時,同時通過空間的轉譯與重構,令建築物成為流動的、可對話的生命體和「重結」文化的針線。師生們都聽得津津樂道,獲益良多。
在答問環節中,嚴博士耐心地解說他對建築的概念和信念。席間,建築系系主任黎東耀博士提出有關香港公共空間的開放性的話題,嚴博士則分享說,現今內地和香港的項目均十分着重公共空間和建築物的交融,建築及周邊的公共空間已成為城市肌理的重要脈落,亦因而孕育出地區文化。
建築系同學謝祐喬問及香港和內地對年輕建築師的發展機會。嚴博士表示,年輕建築師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,尤其在社會極需創新的當下,他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新的設計方法。當同學翟玥鈞問及建築師應如何面對設計批判時,嚴博士寄語指,建築師須培養獨立思考,並學會理解批判的成因,必要時應虛心接受批評和作出改善,從而成為更全面的建築師。
建築系系主任黎東耀博士提出有關香港公共空間的開放性的話題。
建築系同學踴躍發問。